欢迎光临昆明城市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

淘金印度,国际企业为何接连“折戟”?

[环球时报记者 苑基荣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程东 宋毅]在振兴“印度制造”雄心的影响下,2023年,印度计划上马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并加速吸引“果链”等国际先进制造业链条在本土投建产能。不过,近年来不少怀揣“淘金梦”踏入印度投资大门的国际企业却在印度频频铩羽而归,基础设施、人员效率、政商环境等因素都成为它们的“绊脚石”。它们在印度投资的不愉快经历,使很多人想起国际投资界的那句话:印度是跨国公司的“坟墓”。

外国企业没少被坑

凭借着人口数量庞大、劳动力成本低廉等因素,印度多年来受到工业制造、消费服务等领域的跨国企业青睐。但许多外企携雄心而来,却最终在印度折戟沉沙。2022年,特斯拉在印度建厂计划的失败成为外企在印投资遭营商环境打击的最新例证。

“特斯拉与印度的合作告吹,只能说是印度‘咎由自取’”。美国《华尔街日报》2022年曾报道称 ,在经过多年的“拉锯”之后,印度和特斯拉一直就市场准入以及特斯拉考虑在印生产电动车的条件争论不休,最终令特斯拉放弃在印建厂计划。

报道称,马斯克希望印度先调整“超高关税”政策,让进口特斯拉投入当地市场“试水”之后,再承诺在印度进行生产。印度对进口车实施4万美元以下进口车关税60%,4万美元以上关税100%的政策,特斯拉则希望印度在此有所让步。然而,印度政府始终不愿做出过多妥协,并坚持要求特斯拉以在当地建厂的方式开始其在印度的业务,最终特斯拉与印度的合作告吹。《华尔街日报》认为,印度的态度“缺乏远见”。

特斯拉在印度的不愉快经历令印度尼西亚“躺赢”。2023年年初,彭博社援引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的话报道称,特斯拉即将达成一项初步协议,计划在印度尼西亚建造产能为100万辆电动车的生产设施。

韩国企业同样在印度留下“血泪史”。2005年,韩国钢铁巨头浦项制铁同印度就一项价值120亿美元的钢铁工厂投资项目签署谅解备忘录。然而,该项目在推进过程中,接连遭遇审批过程繁琐、索要环保费用、征地补贴等重重困难。该备忘录于 2011 年 6 月到期,却没有实质性进展,在2016年浦项制铁不得不宣布放弃该项目。

对于那些准备退出的外企,印度政府也喜欢设下最后一道关卡。在印度连年亏损的美国福特汽车2021决定退出印度后,被索取巨额补偿费。最终,福特为每一个印度员工多付出62个月的工资,以及共计上亿美元的补偿金和遣散费。印度bizzbuzz新闻网报道称,福特并不是唯一一家伤痕累累地告别印度的跨国公司。类似的情形也在其他产业领域出现。在电信领域,挪威的Telenor,中国香港的和记黄埔,还有阿联酋电信都在印度遭遇到了同福特类似的命运。

“印度效率”

近年来印度致力于打造能够匹敌中国的供应链企业群,但受限于自身“顽疾”,这一愿景进展缓慢。印度兰迪律师事务所创始人之一、深圳兰迪律师事务所海外投资业务部负责人黄学杉15日对《环球时报》表示,向印度转移产业链供应链的跨国企业一般不得不面对一系列不利因素:印度的工人效率和素质不足;跨国公司高管派驻当地管理成本高;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令物流成本增加:繁琐缓慢的法律程序;语言障碍和文化习俗差异;地方过度执法等难题。

台湾《工商时报》的文章中提到,印度的苹果供应链厂商产品合格率仅有五成,使苹果的“印度制造”蓝图进度相当缓慢。对比北京,新德里的一些不足被凸显出来:中国政府与地方供货商会为争取苹果订单统筹协作,有前台企“果链”员工表示,原本以为某项目要数周时间进行,但在大陆仅短短一天就完成,而印度政府与供货商并没有这种紧张感与速度。印度的电子制造商经常声称能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但在真正签署合约后却无法快速灵活应对客户的要求。此外,印度城市与工厂路途往往遥远,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不佳,让苹果工程师往返耗时且不便。

主要为日本企业进军海外市场提供分析报告和相关建议等服务内容的日本Digima网站曾刊文,提醒日本企业在进军印度时所面临的众多挑战。首先是印度的种姓制度阻碍自由竞争。印度的种姓制度导致印度的一些行业被印度家族企业垄断,并形成既得利益群体。日本企业在进军印度市场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包括种姓制度在内的文化差异。

其次是印度整体的基础设施和电力设施不够完善。最为严重的是电力基础设施脆弱。在用电高峰期间,经常出现电力供应不足,其原因不仅是输电过程中的损耗,也在于频频发生的偷电现象和电费系统的不完善。由于一些电力公司无法收回成本,抑制了新电力来源的开发。因此,日本企业在印度建厂必须安装自己的发电系统,以确保稳定的电力供应。除了电力外,日本企业在印度还需有更多的“独立意识”,不要完全依赖印度的公共设施。

文章还称,“印度效率”也让“印度制造”进展缓慢。印度统计和计划执行部网站数据显示,“印度制造”诸多项目拖延和预算超支,该现象正在损害印度在“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复苏。2022年5月,印度政府推出的1568个项目,截至今年年初,有721个被推迟,423个超出最初的执行成本。

印度能否成为一个新的电子制造业中心依然需要观察。目前印度的电子制造业更多只是充当“最终组装工厂”,而这一环节只占据整个价值链的10%到20%,原材料与重要零部件大多还需要依靠进口。尽管印度电子制造业异军突起,但在其整体制造业中的占比在下降。2014年,印度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15.07%,到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14.07%,下降了1个百分点。

另一大“顽疾”是印度贫富差距拉大,资本扩张无序。据2021年12月公布的《2022年世界不平等报告》,印度被定义为“贫穷且非常不平等的国家”,收入排名前1%的富豪占据国民收入的22%。部分印度研究机构也注意到“资本无序扩张”。

铁打的印度,流水的外企

2022年,印度在吸引外资方面取得进展。据印度《经济时报》报道,2022年对于印度而言意义重大,不仅成为当年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和出口也创下历史新高。然而在印度为吸引海外企业投资取得的成绩兴奋的背后,是近年来同样有大批跨国企业撤离印度的事实。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与日本驻印度大使馆2022年6月曾发布《进军印度的日本企业名单》(截至2021年10月)。根据这份名单,2021年在印度经营的日本企业总数为1439家,低于2020年的1455家。这是自2006年开始进行这份统计调查以来,在印日本企业数量首次减少。此外,2021年日本企业在印度的活动据点总数为4790个,低于2020年的4948个,连续3年下降。

印度《商业标准报》此前援引印度政府数据得出结论,从2014年到2021年,共有2783家跨国企业关闭在印度的子公司或办事处。印度负责企业事务的国务部长辛格透露,截至2022年7月27日,1777家在印度注册的跨国公司选择离开,而印度的注册跨国公司总共只有5068家。每年在印度注册的跨国公司数量也从2014财年的216家下降到2021财年的63家,“活跃”外企在所有注册外企中所占的比例,从2014财年的80%下降到2021财年的66%。

铁打的印度,流水的外企。多年来,跨国公司前仆后继冲入印度,最终几家欢乐几家愁没有准确统计。不过,2021年9月14日,印度《商业标准报》曾刊登一篇文章,描述世界汽车企业去印度淘金,内容略显残酷。该文章的标题是:“为什么印度变成世界汽车巨头的一个坟墓?”

责任编辑:刘德宾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昆明城市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阿里云服务器
Copyright 2003-2024 by 昆明城市网 km.hzzixun.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关注我们: